仁济学院官网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红色分享会】红色观影活动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6日 18:00 流览量:次 作者: 分享到:

《大豆谣》

 《大豆谣》这部红色纪实微电影,以革命烈士罗云鹏之女罗力立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个在国民党监狱中成长的“西北小萝卜头”的故事。影片以一颗大豆为象征,展现了共产党人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守信仰、传递希望的革命精神。从红色革命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革命信仰、乐观主义与红色基因传承的深刻诠释。

  罗力立的父亲罗云鹏是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1940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全家被关押在兰州沙沟监狱。在狱中,罗云鹏面对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始终坚守党的秘密,最终壮烈牺牲。他的牺牲不是终点,而是革命精神的延续。罗力立和母亲在狱中艰难生存,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命的信念。影片中,一颗普通的大豆成为罗力立眼中的“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这一细节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在物质极度匮乏时的精神力量。正如王洛宾在狱中为她创作的《大豆谣》所唱:“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力立牢中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数第一。”这首歌不仅是童谣,更是革命者在绝境中保持乐观、传递希望的象征。

  另外,在国民党监狱里,罗力立与“西部歌王”王洛宾结为忘年交。王洛宾虽身处牢狱,却用音乐鼓舞狱友,尤其是年幼的罗力立。他为她创作的《大豆谣》,既是对苦难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小力立,有志气,妈妈的哭声莫忘记。长大冲出铁大门,全世界大豆属于你。”这首歌不仅是狱中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展现了共产党人在逆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但是,这种乐观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罗力立在狱中虽然从未尝过糖果、巧克力,但她从革命者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坚强。正如她在回忆录中所说:“比起另一个小萝卜头(宋振中),我已经幸运多了,他的生命终止在了8岁,而我和母亲一同迎接了新中国的成立。”

 《大豆谣》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教育当代青少年的红色教材。罗力立出狱后,在党的关怀下成长为人民教师,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回忆录,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影片通过微电影、儿童剧、蒲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播,使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影响新一代观众。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许多青少年难以想象一颗大豆曾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幸福。影片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正如罗力立对当代青少年的寄语:“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先辈的奋斗牺牲、无数朴素劳动者的勤劳努力所开创的。”

 《大豆谣》用最朴素的意象,诠释了最宏大的革命精神。它告诉我们,红色革命不仅是历史的篇章,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从这颗“大豆”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大豆”虽小,却是革命者坚韧的见证;童谣虽短,却是信仰传承的永恒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