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为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温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又实行了那方面的探索呢?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初期,温州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1949年,农业总产值2.7亿元,粮食总产量53.6万吨,工业总产值4467万元,市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仅132.8万元。在1958-1965年,温州发展在次经历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使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实际水平,加上自然灾害,社会经济遭受重大损失,人民生活面临困难局面。在面对如此困境时,温州人民勇于探索,敢为创新,温州永嘉燎原社率先完成对“包产到户”的探索,提出“包产到户,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办法。
在当时永嘉县委书记李桂茂、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李云河的支持下,戴洁天结合当时燎原片实际,提出了“定额到丘、责任到人、三包到队、统一经营”的社员生产责任制,后简称为“包产到户”,燎原社的5482亩水田和130亩园地的田间作业工种、工分、产量分部落实到788户、8919个底分的劳动者身上,做到土地丘丘有主、产量人人有责。此外,对集体副业也按行业制订包干定额。该做法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在全县不同类型地区推广实行“包产到户”试验。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合作社有1000多个。“包产到户”大大激活了当时社员的生产热情。
但先行先试难免碰禁区,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也伴随而来。“包产到户”的实践,持续了10个月,因遭到批判而夭折。浙江农村的第一次包产到户探索就此夭折。
燎原社的“包产到户”虽然夭折,但燎原社精神被我们定位为“敢为人先、大胆突破的首创精神;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担当精神;勇当舵手、担当领航的争先精神。”他们的无畏,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探索,他们以改变自身命运为初衷的努力,成就一个打灯者,最终为中国‘三农’的未来,举起了首创的标杆,并以‘探路者’的使命担当,引领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借着燎原社这颗从农村改革燃起的火种,温州改革之路风起云涌。1984年,瓯海创办了全省第一家由农民集资的米市“寮东米市”;当年,“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建镇;1985年,瓯海18位农民集资兴办瓯海登山鞋厂,率全国之先使用股份制合作企业;65年来,历史的风风雨雨冲刷着这片创新的热土,但温州始终坚持以百姓的诉求和期盼为导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敢为人先,民本和谐”,不断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