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学院官网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高峰论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温州模式发表时间:2023年12月01日 19:43 流览量:次 作者:徐艺萌 分享到:

【高峰论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温州模式

温州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聚焦之地,为响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温州模式”,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滨海校区于121日晚1830在教室2119开展了本学期第三次高峰论坛活动。宣讲人傅晨洋从改革开放时期切入,从四个部分来讲述这时期的温州实践。

红船启航,转瞬百年;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浙江作为“红色根脉”,百年来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企会召开,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什么是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由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率先提出的,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温州模式的先声——燎原社

  宣讲人傅晨洋通过列举“章华妹”“叶克春”“王碎奶”等人的事迹,具体诠释了当时在开展“包产到户”的试验,秉持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的背景下,通过一年的时间,粮食大增产,经济效益大增高,人民生活获得了可喜的变化。只可惜,这一具有首创精神的农村改革实践,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认可,而是被镇压,直到22年后,才得以平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包产到户”被确定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浙江永嘉燎原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和温州模式的先声它的实践对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的探索和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从这也体现出了温州人的敢为人先的精神。


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

  在1985512日的《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中,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中指出“温州市农村家庭工业蓬勃兴起,短短几年,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已为人们公认。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广大农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温州模式”。

  而温州模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州模式”促进了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形成使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多了一种选择;

“温州模式”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温州模式”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温州模式”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温州模式的成功秘诀

  温州模式成功的秘诀,一是在于看到了民间的力量二是在于看到了市场的力量;三是在于看到了社会分工的力量;四是在于看到了观念变革的重要性;五是在于看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有限边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指出:“温州作为国家和浙江省多项改革的试验区,是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地方;是个能出经验、出好经验的地方。”他表明他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为全国作示范。

寄语

通过此次论坛活动,学员们深刻领悟温州模式不仅开创了改革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同样还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温州模式的贡献,远远超出对温州区域发展的贡献,对引领浙江企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它是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突是全局性、历史性的贡献。相信此次活动结束,学员们也将继续发挥温州人“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业、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建设新时期的温州模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